首頁聯絡我們│分享至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教會歷史

一、創辦沿革

  蒙恩堂的草創,始於民國四十年春天。在臺北市松山鐵路機場附近莫徐誠慧姊妹家中的家庭禮拜,後來則借用鐵路機場餐廳聚會。當時由真理堂孫維德牧師來此帶領聚會,並有湯格樂宣教士協助證道。

  民國四十二年七月,真理堂胡士良教師,在中正路七九五號(今八德路三段)租屋設立中崙佈道所,初信者則前往真理堂受洗。直至民國四十四年九月,鑒於聖工發展需要,孫維德牧師正式成立中崙教會,同年聖誕節改租對面公寓(中正路八O四號)做為聚會場地。民國四十五年孫牧師返美,其後由韓安德、李安牧師負責聖工。

  民國四十六年十月,總會在光復南路卅二巷內,購買兩筆土地共一百餘坪,總價六萬六千餘元。由於該地是農田地勢低窪曾先後填土兩次,至民國四十七年三月破土興建聖堂,同年十一月一日完工,建坪四十七坪,整體工程費用十九萬九千三百餘元。十一月九日,正式舉行獻堂禮拜,命名「蒙恩堂」。

  民國四十九年三月,總會通過補助本堂教牧人員宿舍建築費用。建堂委員會隨即籌畫在原有禮拜堂旁,新建二層樓房屋一棟。後又經武思恩牧師四處奔走,獲得國際救助會台灣分會補助五萬元增建為三層樓,並於同年十一月動工,隔年年初完成。

  民國九十一年九月臺北市政府公告「擬訂臺北市松山區延吉段一小段 119  地號等8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案」。本堂在牧者與弟兄姐妹的禱告尋求下,決定參與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計畫。隨後於民國九十九年十月與日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都市更新分配契約書,對原有土地面積四三七平方公尺進行重建,預計完成地上六層、地下二層總共使用面積為二千六百九十一平方公尺的新聖堂,並且從原本擁擠的巷弄內遷到熱鬧的光復南路邊,大巨蛋運動場的斜對面。目前工程仍在持續進行中,雖有諸多的挑戰,但也帶領著蒙恩堂所有弟兄姊妹經歷神的恩典與信實,在信心操練的路上以馬內利的神始終與我們同在。預計民國一一四年建商可以交屋進入室內裝修的工程。

二、歷任牧者

  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與大牧人。蒙恩堂六十六年的歷史中,祂陸續差遣了祂的僕人們委身其中牧養群羊。教會成立初期先後有孫維德牧師夫婦,胡士良牧師夫婦,湯毅仁牧師,李安牧師,吳默倫牧師夫婦,伍思恩牧師夫婦,張傑英牧師,展志賢牧師,王冰鏡教士,陳素秋教士等。我們為這些曾在蒙恩堂忠心事奉的牧者,他們所付出與擺上的一切,深深地向神感恩。

  民國五十五年,周景福牧師與師母來到蒙恩堂服事,他們將人生中最精華的數十年,全部投注在蒙恩堂。周牧師的三位千金,不僅擔任教會的司琴,也擔任兒童主日學老師,他們全家人都深耕在蒙恩堂事奉。他們當初所撒下的種子,在今天的蒙恩堂開花結果,他們所帶領的核心同工、小組長、執事為蒙恩堂打下了堅固的基礎。周牧師於民國八十二年六月退休,二十七年的事奉,留下許多美好的見證。

  周牧師退休後,李宏仁牧師於民國八十三年接續教會牧養工作,帶領蒙恩堂由傳統教會轉型為小組化教會。藉更多與其他堂會連結,開拓會友們的屬靈視野;培育年輕傳道,一路帶領鄭文選弟兄從實習傳道成長為蒙恩堂教師。

  民國九十三年,李牧師轉換服事崗位,擔任台灣信義會雙福基金會董事長,牧養的責任交棒給鄭文選教師負責。民國九十四年蘇意晶師母自華神畢業後並接受聘用為教師,鄭文選教師夫婦二人同心在蒙恩堂事奉,且為教會紮下了很好的聖經真理基礎。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鄭文選教師在蒙恩堂接受按立成為牧師。民國一O三年八月鄭文選牧師接受神的帶領,前往美國牧會。棒子交給了剛從中華福音神學院畢業一年的楊惇皓傳道。楊傳道於民國一O六年九月升任教師,後因轉換個人服事崗位,於民國一一O年三月交棒楊傑傳道代理主責傳道。

  民國一一一年元月梁興瓊傳道通過試用,正式接任主責傳道牧養教會迄今。

三、事工發展

  蒙恩堂成立以來,經常舉辦各項社區事工,如:縫紉班、插花班、英語會話查經班......等。更秉持耶穌服事人的精神,在民國四十九年創立了「蒙恩幼稚園」,以相對便宜的學費,實際地幫助一些家庭減輕他們經濟的負擔。至今,在蒙恩堂所在的社區及會友中,仍有不少「蒙恩幼稚園」的畢業生。甚至有已經移民國外的蒙恩堂寶寶,還會在他們的尋根之旅,回來看看幼時的教室,回憶童年的美好時光;教會中也有幾位忠心事奉的同工,就是當年在幼稚園撒下福音種子的美好果實。後來由於幼兒教育變成商業的型態已然形成,主管機關對於場地與師資的要求,家長的期待,還有少子化的衝擊,顯出外在的競爭越發激烈。教會已明顯無法以高成本低收入持續辦學,遂於民國八十九年,停辦「蒙恩幼稚園」。

  教會的牧養及福音事工,例如青年團契、家庭禮拜、姊妹會、查經禱告會、主日學、兒童夏令聖經班,歷年來在牧者、執事同工的配搭下,有美好的果效。

  民國八十五年,李宏仁牧師帶領教會轉型邁入小組化,雖然轉型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不甚順利。然而不知不覺在聖靈的帶領下,蒙恩堂確實栽培了許多的平信徒領袖,他們擁有關懷牧養的能力,帶領弟兄姊妹開始了深刻的肢體生活。民國九十三年鄭文選教師接任後,教會對外開始用奉獻及禱告支持一桃園青埔客家教會,每年派出短宣隊協助舉辦兒童營至今已有二十年,對內則陸續推動晨禱會、聖經速讀運動、新舊約綜覽;民國九十八教會開始「恩惠相遇」福音餐會的事工,截至民國一O七年共舉辦了十一期餐會,傳福音給數百人,教會的體質也因此大幅改變,成為更有傳福音、關懷動力的教會。教會從原本封閉內聚的傳統,轉型成為樂於接納新朋友的型態。開啟了教會走出舒適圈,與外展的能力。

  民國一O三年楊惇皓教師接棒後,積極推動個人靈性健康及社區與國度宣教,先後推動婚姻親子講座、婚前輔導、靈性工作坊、親密之旅課程;成立社區福音隊,每月第一週主日後至社區傳福音;開始在主日播放為萬國禱告影片、為教會支持的四位宣教士禱告、邀請福音機構前來分享、舉辦宣教博覽會及宣教通識課程。盼望建立弟兄姊妹國度宣教的眼光及負擔。民國一O七年舉辦四川的短宣行動;民國一O五年三月配合總會雙福基金會向臺北市政府申請,開辦了蒙恩社區長者關懷照顧據點。我們倚靠耶穌的愛與同工團隊的優異表現,深獲社區長輩喜愛。經過八年的努力,每週均有超過百人次的社區長輩進到教會,參加據點的活動,期間也有長輩及志工決志受洗,參加主日聚會或進入教會小組。我們會繼續這項社區關懷照顧事工。

  民國一一一年元月梁興瓊傳道接任主責傳道,經歷一年的觀察、學習與融入傳統的過程中,深知教會在COVID的後疫情時代、新堂工程的困難與會眾老年化的掙扎。民國一一二年以「興起,發光」作為蒙恩堂的使命異象,期許蒙恩堂的弟兄姊妹在預備進入新堂前,一起操練屬靈的生命:「蒙恩堂要成為社區的光,我們家要成為鄰舍的光,你我要成為身邊人的光,成為引人來到神教會的光。」

  我們積極的推動啟發Alpha課程,希望透過啟發課程再次點燃教會傳福音的熱情,將弟兄姊妹發沉的手再次舉起來,同時發掘會眾的恩賜才能。在大家齊心合一的努力下,出席參加者超過一百人次,而且六成以上是持續性的參加;教會在面臨高齡化,與福音事工很難進入校園的困難下。我們思考要「自己生,自己養」,所以積極推展親子事工。我們以親子故事屋的模式,邀請學齡前的幼兒家庭來參加說故事、手做工作坊與團康活動。吸引年輕族群的家庭進入教會,求聖靈帶領使他們願意接受有基督信仰的生活,成為榮神益人的家庭。就如同許多轉會來到蒙恩堂的共同感受—這裡像家一樣!蒙恩堂不僅積極與友堂互動,而且響應前監督張復民牧師的號召,定期奉獻幫助有需要的友堂;開放講台給福音機構分享事工(救恩之聲、世界展望會、內地會、伊甸基金會、晨曦會、靈命日糧與道生神學院聖樂系…等);邀請華神的老師主日分享信息與研經培靈。今年我們也繼續朝著「興起,發光」這個使命及異象前進。未來希望能藉著新堂落成,連結松山文創區域的優勢,發展富有基督信仰的文創與藝術,吸引更多人進入耶穌基督神的教會。蒙恩堂要興起,發光!

願將一切的榮耀、頌讚歸給坐在寶座上的神!